
概述
现在运行在变电站和发电厂等场所的直流后备电流系统,随着长时间使用,出现了较多的问题,由其是蓄电组部分,这些场所的电池组均为多只电池串联而成,只要有一只电池出现问题,就会造成整组电池无法对外供电的问题;现有电池组一般只监测了电池组的电压,有些连单只电压都没有监测,不能提前发现落后电池,当需要电池组供电池,才发现不能供电;电池组一般一年至少进行一次核容放电,放电时要接入后备电源,需要人员到场,需要较多设备,记录数据也有限,不能实现自动或远程控制核容放电,实时记录单只电池数据,进行分析,即浪费大量人力物力,效果也不够理想。基于以上情况,有需要研制一种远程可控的自动运维系统。
特点
1.蓄电池组分为多个小组时行管理
2.每个小组电池经DC/DC升压后对直流母线供电
3.整个蓄电池组经二极管隔离后对直流母线供电
4.每个小组电池设置独立充电装置
5.单只电池安装有续流装置,如出现单电池开路现象不影响整组对外供电
6.可在线对单个小组电池进行充、放电操作,不影响系统
7.整个直流系统不需要设置降压装置,母线电压由DC/DC升压模块
8.每个小组电池容量允许有差异,不影响整组电池对外供电
9.现场监控设置有多种传感器,如气体,温度,湿度等
10.整个装置可以运行于自动状态也可以进行本地或远程控制
11.可以定期均充,定期核容
12.系统设置有远程数据接口,可实现远程管理
13.后台软件采用BS结构设计,只要在网络内,任何设备可以查看监控数据
14.在服务器端可以存储所有电池组的所有运行数据,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预估电池组状态
系经组成
现场部分
蓄电组分组管理部分
蓄电组管理部分原理如图1所示:
以220V系统采用2V电池为例说明,分组及管理方式与电池容量无关,整组采用100只电池,分为4小组;
运行分析:蓄电组正常是运行在浮充状态的,2V铅蓄电池的浮充电压为2.25V,整组电池电压为
2.25*100=225V
符合直流系统运行电压要求;DC/DC输出电压设置为230V,符合系统电压要求;因有隔离二极管的设置,此电压不会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;出现单小组均充情况:系统要求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小组处于均充状态,此时整组电压
2.35*25+2.25*75 = 227.5(V)
低于DC/DC输出电压,不会出现整个蓄电池组对外供电情况,因此可以对单个小组逐个进行均充操作;
整个系统出现过载现象时,DC/DC模块输出功率达不要求时,DC/DC模块运行在限流输出状态,此时直流母线电压会有所下降,当低于整组电压-VD(二极管正向导通压降0.5~1V)时,整个蓄电组经过二极管对直流母线供电,可以提供足够的功率电流;
整个系统出现短路时,整个蓄电池组直接经过隔离二极管对直流母线供电,以提供足够的电流使短路部分断路器脱扣或熔丝熔断,
以上两咱工作状态和传统电源基本相同。
在蓄电池组对外供电时,如果出现单只电池开路现象,因单只电池上安装有续流二极管,电流可以流经二极管而不流经已开路的电池。原理如图2-a,电池正常时的电流流向,图2-b,电池开路时的电流流向。
单小组核容时,其它三组运行正常的浮充状态,调整本小组DC/DC模块输出压为232V,工作于限流状态,限流值0.1C10,如果达不到要求的电流,需要另外投放部分负载,由集中监控负责;当放电结束时的整个蓄电池组的电压为:
1.8*25 + 2.25*75 = 213.75(V)
电压符合直流系统运行的要求。
说明:电压设置参照104只电池,不设置硅降压的系统。隔离二极管和续流二极管选择,一般按照电池组容量选择即可,比如100Ah电池组,二极管选100~200A即可,二极管短时过载电流为15~30倍额定电流。
隔离装置和续流装置:宜选择二极,不宜选用MOS管或IGBT等,原因1:二极管抗冲击电流可以达到15~30倍额定电流,MOS管只能达到3倍额定电流;MOS管和IGBT导通和关闭是需要控制的,而二极管是不需要控制的,如果控制出错,要不达不到续流、隔离功能,要不就会烤坏。虽然MOS管压降更低,晶体管要达到0.5~1V左右;显然采用二极管方式更为合适。
集中监控部分
集中监控框图如图3
要求:单只电池巡检,要求可以至少能测量单电池的端电压、温度、内阻,至少提供两路后台接口,一路与站内综自装置通讯,一路与远程服务器通讯,接口型式和数据协议与后台协商。
集成蓄电池组的管理,包括定期均、浮充管理;定期核容管理;所有数据收集上送处理;
记录系统运行状态,至少可以保存1周时间的运行数据,500条触发记录,记录至少包括母线电压,正、负母线对地电压,母线电流,输出开关状状态、防雷器状态、输出开关等。
其它要求与传统电源相同。
服务器部分
1.服务器软件采用BS架构,设置大容量数据库
2.网络服务器,收集各个变电站的电池数据,进行存储分析
软件部分:
1.集中监控需能够提供对网络服务器的数据接口,数据传输可以满足实时性的要求;
2.网络服务器,可以接收各个现场监控器上送的数据报文并能进行解析存储;
3.网络服务器,需要提对外的数据接口,其它电子设备可以使用浏览器时行所有数据的浏览操作;
数据浏览效果图如下:
工作原理
内阻测量原理: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
1.交流注入法
会对直流系统注入低频或高频信号,一般系不充许;测试方法同交流放电法;
2.交流放电法
不对整个系统注入信号,每次只对单只电池时行小流放电,电流较小,不对整系统造成影响。在对电池放电期间,测量放电电流和电池端电压,通过电压和电流可以直接算出蓄电池内阻,此方法可以进行多次测量,所得结果较为准确,重复性较好;
3.冲击放电法(二次放电法)
对整个蓄电池时进行大电流放电,测量放电结束时的电压、电流,测量放电结束后的电压、电流,通过两次测量计算出电池内阻,此方法只有一次测量机会,因此此方法测量结果不太稳定,因只能在放电结束前后两个点时行测量,如果测量时间点控制不好,很难得到准确的电阻值。重复性不好。
附录
三种电源系比较
传统直流电源 | 并联直流电源 | 不间断直流电源 | |
正常供电 | ✓ | ✓ | ✓ |
电池开路 | ✗ | ✓ | ✓ |
在线核容 | ✗ | ✓ | ✓ |
大电流冲击 | 好 | 差,可能会关机掉电 | 好 |
过载能力 | 好 | 差,时间稍长会保护关机,整个系统掉电 | 好 |
整组容量 | 不限 | 小 | 不限 |
新旧电池混用 | 不可 | 好 | 较好 |
延长电池组寿用 | 一般 | 好 | 好 |
稳压输出 | 差,有些需要调压装置 | 好 | 好 |